欢迎来到金康生物官方网站!

企业文化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企业文化 > 员工天地 >

人有三种敬畏,一生不吃亏

2022-08-13 14:03:57作者:

梁晓声在《中国生存启示录》中写道:
 
“一个人也罢,一个民族也罢,一个国家也罢,倘若没有敬畏之心,是很可怕的,最终也将是可悲的。”
 
敬畏,并非是害怕或恐惧,而是由“敬”产生的尊重,是一种端正而负责的态度。
 
古人云:“治常生于敬畏,乱常起于骄纵。”
 
人活着,要常怀敬畏之心,有所为有所不为,才能平安一生。
 
Part 01/
敬畏自然
 
       中华民族自有史书记载以来,就倡导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,古圣先贤,敬畏自然、敬畏天地、敬畏生命、敬畏神明,将“天道”视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核心理念,将“天人合一”视为文明进步的道德标准,将“天地人和”视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社会大同理想。
       孔子说:“君子有三畏,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”关帝说:“君子三畏四知,以慎其独。”
人只有心存敬畏,才能感知天地、自然的广袤、浩瀚、无边无垠,才能感知命运、天道的神奇、博大、丰富多彩,才能感知自身的渺小、卑微、力有不逮;从而唤醒内心的自律和良知,扬善止恶,慎独修心,培养高尚的人格。
 
Part 02/
敬畏规则
 
       俗话说得好:“不以规矩,难成方圆。”规则与自由是辩证统一的,没有无限制的自由,在遵守规则、纪律约束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自由。
       如果每个人在社会中都随心所欲、为所欲为、我行我素、肆意妄为,那么我们的工作环境、生活环境、学习环境、社会环境就失去了正常的秩序。
       1764年的一天深夜,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,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,让人痛心疾首。
然而,突发火灾把一名普通的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,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,终于做出一个勇敢的选择。原来在这之前,他违反图书馆纪律,悄悄地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,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。
谁能想到一场大火后,这本书成了唯一的留存。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敲开了校长室的门,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。校长先是表示感激,并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,但几天后就把他开除出了学校。
赏罚分明,一点也不拖泥带水。对此很多人表示不解,校长没有做解释,他只是亮出哈佛的理念:“让校规看守哈佛,远比其他东西更有效。”在规则面前,他们遵循的是人人平等,要公平就必须敬畏规则。
 
Part 03/
敬畏生命
 
       有一个名叫阿尔贝特史怀泽的7岁男孩,在一个晴朗的早晨,提着弹弓到雷帕山去打鸟。
树上的鸟儿在晨曦中歌唱,史怀泽给弹弓装上小石块,瞄准了其中的一只,正在这时,教堂的大钟响了。
钟声回荡:在朝霞与鸟儿的歌唱声中,这个小男孩浑身一颤,觉得这是来自天国的声音。他扔下弹弓,惊走了鸟儿。
       多年以后,作为神学家、哲学家和医生的史怀泽提出了“敬畏生命”的伦理学说。其基本思想就是与生命休戚与共,尽可能尊重和不伤害生命。1954年,他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。
       史怀泽的年代,距我们并不太远。当他进行其“敬畏生命”的一系列实践时,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。生命不断地出生又如草芥一样被弃掷。为了某种目标,人们被迫地接受各种各样的解释而牺牲自己的幸福乃至生命。
       生命,尤其是个体生命,为了某种所谓崇高的庄严的理由,某种行而上的思想,常常是被告知需要毫不犹豫地全身心行动,甚至不惜牺牲个体的生命,而不是强调一种人本身的行动以及个体的生命价值。
怀有一颗敬畏之心,心里才会尊重万物,才会珍惜当下的每一寸光阴,把每一寸光阴打磨精致。如此之人,必有绚烂人生。